离 别 白面馍,那段青葱记忆 请慢下来
16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74期  总第233期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74期  下一期
白面馍,那段青葱记忆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18-11-29 09:31

□            天池遇雪图                                      

□合肥师范附小四小    王  松/作

萧县龙城镇梅村小学    李   梅
当我攥着铁硬的白面馒头,揭掉它皮肤一样光滑的外皮,用细瘦的食指摩擦,就会唰唰掉下来粉末一样细小的面粒,把它们隆在手心,然后一抬手,一张嘴,数不清的面粒就一起跑进嘴里,慢慢化成一个小姑娘香甜的梦……
吃上白面馒头那年,我七岁,上小学一年级。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那年暑假后开学第一天,我怀揣求学的新奇和渴望,挎着妈妈用碎布缝制的新书包,走到学校,头上就有些冒汗,头皮却针扎一样火烧火燎地疼。最后实在受不了,就告诉老师难受。郭老师摸摸我的额头,很烫,就让我回家了。一跨进家门,我就忍不住朝正在喂猪的母亲发火:“药虱子,药虱子,干脆把我药死得了!”母亲看我小脸通红,赶紧放下猪盆,去压井边打了一盆清水,给我洗头。她边洗边说:“丫头,咋还赖上我了?头上生虱子,表皮的事儿,咱农村人都是搓点洗衣粉,速得很……”我丝毫听不进母亲的唠叨,只记得当时心里特别委屈,嚎啕大哭,母亲不得已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个拳头大的白面馒头才哄好我。就是这个香甜的馒头,我把它搓成粒吃完,竟温暖了开学后的每一天。
现在,每当我给孩子们讲起这件事,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是啊,以现在的生活条件,他们也许做梦都想象不到当时贫穷的程度。记得小时候,住的是土墙茅草屋,家里姊妹多,住得拥挤,吃得也差。我小时挑食,好长时间碗里不见肉星,就天天不沾菜,瘦得皮包骨头。每天做梦都是吃,有时梦到一馍筐白面馒头瞅着我笑,然后任挑任选,当时那个开心劲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梦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每到开饭时,饭桌上除了零星咸菜和稀饭,就是金黄的玉米饼和黑黑的红薯面窝头。玉米饼虽然好看,但口感生硬,强咽下去还刺得喉咙疼;红薯面窝头倒是一年四季不断,但是一次不能多吃,吃多了胃里就难受,吐酸水。于是就日思夜想白面馍馍来!
我家地处故黄河冲积平原一带,沙土地多且贫瘠。那几年为了能吃上白面馍,记得每到麦子收割时节,哥姐就拉着我到已收割的麦茬地里捡麦穗。那时庄稼地还归队里管,大人干队里的活,我们小孩就等在地边,等队里把该收获的庄稼收得差不多了,就开禁,大人孩子就疯一样钻进庄稼地,捡拾残余粮食归私有。有次,我穿着姐姐穿小的旧布鞋去拾麦,鞋底被干燥锋利的麦茬穿透,戳伤了脚,鲜血直流,我疼得大哭。姐姐在一旁也大哭,她扭动身子边擦眼泪边埋怨:“咋淌血了呢?那些麦穗,再不去拾,就被别人拾净了,明天咱就捞不着吃白面馍馍了……”
后来几年,能随意吃上白面馍了。干完地里的活到家就拿几个大馒头,从中间掰开,用筷子戳一块母亲晒得油光透红的辣面酱,夹在里面,那滋味甭提多爽口了!以致三十年过去了,咂咂嘴,味道还如昨日氤氲在喉间,回味无穷。
随后我和哥哥相继考上了学,工作、结婚、生子。逢年过节回家,看着村口迎接我们的母亲脚步一次比一次慢了,沉了,心总是莫名地痛,但脸上却挂着幸福的笑,一手搂着母亲,一手指向前面的两层楼房,“回家!吃妈妈蒸的芝麻馅白面馒头去喽……”
今年中秋节,我们把在农村生活的父母接到城里,在酒店里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轮番向二老敬酒,不善言辞的父亲感慨万千,直夸党的政策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苦尽甘来。一旁坐着的母亲眼圈红红的,老说要这么多菜干啥,吃不了浪费,要搁以前,上哪去弄这么多好吃的。
是啊,社会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再也不愁吃不饱和穿不暖了。很多时候,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关键一点恐怕就是舌尖上的满足了。如今,白面馍虽说是餐桌上的主食,但在荤荤素素的盘子和大碗面前,早已失去魅力,变得可有可无。但是白面馍,不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见证吗?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