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有效性初探 让初中数学教学立足于核心素养 浅谈数学课后的教学反思
1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5期  总第234期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5期  下一期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1-12 15:28

 教 学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有效性初探
□砀山县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毛高雅
在小学语文中,识字是学好语文的首要,也是低年级小学生要掌握的基础。随文识字──生字随课文出现,边阅读,边识字,在读中识,在读中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欲望,还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然而,目前教学普遍存在识字与阅读相分离的现象。要提高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效,必须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做到“识字”随“文”进行,将生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识”“写”不分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为儿童语言发展奠定基础。
一、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忽略文本意识,识字教学“随波逐流”
在低年级课堂,有些教师认为“随文识字”是一种时髦,这种跟风心理导致识字无语境可依,忽略了文本意识的“随文识字”,是一种刻意而为,不能为教学效果带来实质性改变。
误区二:忽略语言环境,识字教学“拘泥形式”
“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字词教学不是自然地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而是突兀地呈现在课堂上。这样的教学不仅让教师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还会让学生刚刚进入语境状态的大脑,受到干扰,课堂教学效果也事倍功半。
二、随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1.追溯字源,在语境中触摸字词
汉字是颇有意味的文字,只有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音、形、义才能被具体化和确定化。
笔者在二年级语文园地“我爱阅读”课文《一株紫丁香》“香”字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实践:
师:生活中什么东西是香的?
生:奶奶烧的菜,妈妈的香水。
师:(出示“香”字的甲骨文)看,这是“香”一开始的样子,它的样子是一粒成熟的小麦,发出阵阵馨香,代表好闻的味道。古时候人们最盼望的就是粮食成熟的时候,那是最幸福的时刻,后来各种令人愉快的味道都可以称为“香”,课文中的“香”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香,而是一种幸福的味道。这样的生字教学通过探寻字理,追溯生字产生的源头,让学习真正并富有意蕴地发生,从而实现字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
2.抓关键词,在阅读中品味字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汉字工具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注重文化,特别是语文课堂中思想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微妙影响。
笔者在《小鹿的玫瑰花》第一课的教学中,抓住关键词“一瘸一拐”和“惋惜”让学生来品味语言:
师:仔细看看这个“拐”字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一条腿弯了,不能用力。
师:一条腿不能用力,怎么走路呀?走路不稳的样子就叫——一瘸一拐。读词语时也应该一个字重一个字轻。小鹿一瘸一拐地走到了玫瑰花坛旁,这种心情就叫——惋惜。再读读这个词,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为什么要用竖心旁?
生:这两个字都是和心情有关,所以要用竖心旁。
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读准音,再看清形,并在语境中了解字义。全程识字教学都随文进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生既在生动的朗读中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又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3.读中促写,在随文中落实写字
有不少教师在课文学完以后,把要写的生字一股脑出示在黑板上,带领学生一起大声读一读,说一说要注意什么,再自由练习写字,最后是教师组织评价反馈。这样固定的教学模式,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有的生字根本还没认识,就在“囫囵吞枣”中把它写完了。写字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要在读中促写,让识字写字水到渠成,扎实有效。
低年级的学生们对美丽的图画很好奇,也更感兴趣。如果教师把僵化的文字符号转化成生动有趣的美丽图画,学生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对生动形象的文字有初步的了解,并能感受到汉字带来的乐趣。此时,“见”已经从课文中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大大提高了识字写字的效率。
随文识字既是识字教学中相对的一个教学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结合具体的文本,借助不同的语境,反反复复地出现和运用汉字。只有这样,“随文识字”教学才能彰显生机和活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