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唤醒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9期  总第234期  2021年01月0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9期  下一期
基于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唤醒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1-01-08 09:25

 教 学研 究

基于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设计唤醒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泗县泗城镇中心学校  刘德连
数学课后作业有丰富的功能,有效的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帮学生巩固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及学习的趣味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教师并未重视这一功能的开发,设计的课后作业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层面,抑制了课后作业价值的发挥。本文以唤醒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为导向,就如何对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展开讨论,旨在充分发挥数学课后作业的价值和效能。
一、现阶段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内容枯燥  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来看,基本上都是关于数学定理、公式、概念等方面的内容,乏味、枯燥。很多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抱着应付的心理去完成,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不仅没有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反而产生厌恶心理、排斥心理。
类型单一  多数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仅照搬数学课本、练习册抑或其他资料上的习题,也有部分教师自己去设计习题,但是这些习题均是书面作业,很少有操作类的题目,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未实施分层  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基础并不相同,家庭教育、学习兴趣、成长环境、学习需求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数学素养参差不齐,但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给学生布置一样的课后作业,有的学生学习吃力,而有的学生没有任何挑战。
二、基于唤醒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优化数学课后作业的具体策略
(一)对作业进行生活化处理
将生活元素融入到数学课后作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枯燥的“题海”中感受到熟悉、亲切。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仅有考取高分这一功能,还能解决实际问题,唤醒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物体,从生活中选择符合这两个图形特征的物体,每种图形对应的物体不低于五种,将实际生活与课本内容融为一体,不仅帮学生巩固了知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二)对作业进行分层化处理
让每个学生练习为其“量身定做”的作业,不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也不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挑战、毫无乐趣。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舒适、自由、轻松。另一方面,分层作业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作业,设置的问题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所以,在认真对待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都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要求学困生至少完成70%的题目,中等生完成90%的题目,而尖子生则所有的题目都必须做。这样的分层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唤醒学生学习兴趣。
(三)对作业进行趣味化处理
对作业进行趣味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会主动克服,并且获得愉悦感。
例如,在讲完“四则运算”等有关计算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后作业中融入“24点”的游戏:拿出一副扑克,去掉大小王,还剩下52张,将K视为13,Q视为12,J视为11,而A视为1。然后,从52张牌中随机抽出4张,运用加减乘除(包括括号)对抽到的四个数进行整合计算,看看是否得到“24”这个数。一共抽取10次,记下每一次抽取的四个数,然后进行计算,我们看看谁得到的24最多。这样的数学课后作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四)对作业进行实践化处理
小学生性格活泼、爱玩爱动,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教师可对数学作业进行实践化处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完成课后作业。例如,讲完《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课后用硬纸片制作一个圆柱体、一个圆锥体。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兴趣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希望这些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设计课后作业提供参考,以期发挥出课后作业更多的价值,推动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