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家校共育
02版:班主任驿站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36期  总第240期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36期  下一期
“双减”下的家校共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05-10 15:51

“双减”下的家校共育
在当今形势下,家校共育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有效的家校共育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2021年后,“双减”成为教育界的关键词,关于教育发展改革的各种讨论由此展开,家校共育也开始出现新的挑战,如何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做好家校共育呢?
本期“班主任驿站”一起走进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看看该校班主任是怎么做的。


遇见从此不同 牵手共育未来
□副校长  乔利荣
在日趋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合肥市师范附属第四小学一直重视家校共育工作。
亮点一:家长护花,为爱护航
疫情后,错时上下学的要求,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四小的护花使者主动参与、积极作为,参与平安护校工作。“同学,小心,请这边走!”“家长,请注意,不要逆行!”“这位家长,请即停即走不逗留……”护花使者们一句句温馨提醒,响彻在学校门口,温暖着来往人群的心灵。如今,每天都有几十位家长志愿者参与安心守护,为同学和家长拉起爱心线,筑起防护墙。
亮点二:家校互访,深入沟通
沟通是家校共育的“法宝”,开门办学不可能没有问题,遇到问题,那就通过沟通来协商解决。在家校共育中,最直面的问题和挑战是必须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家校互访,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今后,四小将不断推动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唤醒家长的自我成长,当家长不断学习改变,孩子必定更好地成长。

 

一场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
□大队辅导员  于倩倩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家长就是养分,帮助小树拓张根系、向上生长;老师就是园丁,帮助小树固土培根、枝繁叶茂。
刚接手新班级时,我认识了一个羞涩又独特的男孩。他有超脱同龄人的心智却爱斤斤计较,爱看书却不求甚解,爱表达却常常词不达意。同学觉得他爱表现,不爱与他交往,他觉得同学幼稚也不乐意与同学多说。慢慢地,他渐渐徘徊在集体之外,变得胆小易怒,经常默默流泪。他常将苦恼与我深谈,我惊异于他过分成熟且悲观的语言表达。这种情况让我措手不及,与家长的沟通迫在眉睫。
原来由于母亲做单位行政工作,常常写文章,从小耳濡目染使得他爱读爱写。可他年龄尚小,认知不深,常常在说话写作中“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而母亲没能给予正面引导,常批评打骂了之。可他却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因此家里经常爆发“战争”。
教育最需要的是爱的引导,我一边做着家长的思想工作,引导她多与孩子平等沟通。多用爱的行动影响孩子,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不要以伤人的语言对孩子说教,伤害他的心灵;一面带孩子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教会他接纳独特的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当遇到苦恼时,一定要表达释放出来,我很乐意做他的倾听者。直到有一天,孩子心里的包袱彻底卸下。
家长与老师的相逢,本就是爱与信任的邂逅。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互相信任,才能互相成就!家校共育,让一场爱与信任的双向奔赴,同向而行!

 

加强沟通 转变观念
□四(2)班班主任  池秀兰
作为教师,在国家的政策解读和学校的集中学习中,我认识到“双减”政策的重要,所以我在不同形式的家校沟通中向家长传达“双减”的内核,帮助他们转变观念,缓解焦虑,明确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家校沟通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说:“我们说话孩子不听,还是得老师来说,孩子就听您的话。”简单的一句话暴露出在家校共育中,很多家长有关家校合作的意识很淡薄且缺乏边界意识,习惯性地将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和老师。
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积极与家长沟通,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家长角度考虑其诉求,沟通内容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还会询问家庭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注重全面性和时效性,定期与家长进行反馈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双方的责任,给予相应的指导,相互配合实现高效合作。
这是家校沟通过程中的一件小事,也是缩影,让我明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高效互补的家校共育是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保证。
班主任是家校共育工作的主要推进者之一,之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提升自我,钻研方法,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推进,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护航成长 共待花开
□南校区一(1)班班主任  贺娅婷
家长和老师,就像两只船桨,相互配合着朝同一方向使劲,孩子才能顺利上岸,教育就是这样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家校共育更是这样一种双向循环活动。日常教育过程中,我是从借力、共情、用心三个方面来诠释和实践的。
借力。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借力”。自己“唱红脸”,让学生“唱黑脸”。我们班,但凡涉及到催交东西、周一忘穿校服等,我都会让学生自己给家长打电话。记得有一次周一,一名学生忘穿校服,我并没有立马给家长打电话质问,而是让孩子自己给家长打电话,家长接住电话一听是孩子的声音,语气立马变得超级好,并说道:“乖,妈妈马上让爸爸给你送。”
共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句话说的一点没错。平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优秀的点私发给家长,也可以聊聊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一些搞笑瞬间,或者普通小事,家长会发自内心地觉得他的孩子得到了你的关注。关系近了,便更愿配合你的工作。
用心。世事尽管千头万绪,但最怕“用心”二字。作为年轻班主任,工作中,有时难免会“手足无措、焦头烂额”,但我每次都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心去对待,力求把每件事做好、做更好。我给班级的每名学生都单独设置一个备忘录,里面记录他们的每一步成长以及每次与家长沟通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日以继夜,从陌生到熟悉,我更了解学生,便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更好方向前行,到达成功彼岸,愿我们共同护航,共待花开!

 


家校同行成就最好的守护
□三(12)班班主任  刘  昕
新学期伴随着落实“双减”的各项工作和课后服务,我们开始了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在三月温暖的春风中,家访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三月份我们班级进行了多次家访活动。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同学们得知老师要去自己家里家访时欢呼雀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放学后带老师去自己家时都是昂首挺胸,充满自豪感。家长对老师的家访亦表现了极大的热情,言语间洋溢着对老师的感谢,情真意切,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方方面面。老师也主动和家长分享孩子在学校中的趣事、闪光点,和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在家访活动中,我也更多地了解到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因为家中有了二宝的原因,后期可能没有更多精力管理孩子的学习,但是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配合学校工作。让我深受感动的同时,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些。教书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遇到的学生不一样,方法可能有所区别。但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也才能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教书是我们外在的职业表现,育人才是我们时刻必修的内在行为。
暖心的家访拉近了师生彼此间心灵的距离,老师与家长相互尊重、信任,形成了良性互动,教师再带着这些能量去教育学生,达到本次家访活动的最终目的,完成一个闭环。教育是慢的艺术,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次慢的旅途。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请珍惜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让我们再多些耐心,好好陪伴他们。

 


带“自然小精灵”回家
□二(1)班班主任  杨  芳
初次见到李同学,她梳着两个小辫子,齐刘海,满眼都是星光,对学校的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她喜欢研究小蚂蚁,就把蚂蚁藏在文具盒里,上课时蚂蚁爬满了整个桌面。她喜欢收集树叶,桌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落叶,散落一地。她喜欢观察植物,连上课的铃声都没有办法把她催回教室,让老师满学校找她。
她的身心全部投入在大自然中,对待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她笔下的汉语拼音、汉字和数字就像一幅幅简笔画,没有按照笔顺,没有正确占格,就那样随心所欲地画着,着实让我们头疼。为了让她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我和数学老师决定给她开小灶,单独给她辅导。下课铃一响,她带着书磨磨蹭蹭地来了。讲字、说词,理解课文,慢慢地,她拾起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可不时的,她又总是朝窗外看。看着她,我心生一计,“不如我们来攒小印章吧!”我对她说。课下我们也经常跟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商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家校一起制订小印章奖励制度,定好学习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就这样,李同学的学习效率越来越高,小印章越盖越多,她不仅重拾了学习的信心,还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大自然。
就在我们上口语交际“做手工”这一课时,李同学带来了她的作品《小蝌蚪找妈妈》,她拿着作品自信地走向讲台,声情并茂地讲着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讲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赶紧用手机记录下这动人的时刻。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一名最普通的班主任,我愿意把所有的爱心和耐心都奉献给我的小精灵们,有我在的地方就是他们温暖的家。

 

家校共育 静待花开
□五(14)班语文教师  吴  静
三年级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他: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孩,会眯起眼睛对你笑,但是眼神里又透露着与他年龄不符的稚气。了解后才知道,他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因为他的特殊,每天,他妈妈都会陪他一起上学,寒来暑往。
他有沟通障碍,不会说话,但是在课堂上偶尔会突然发出“哇哇”的声音。有时候,其他同学上课时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他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发出与课堂气氛不符的声音。因为知道他的特殊,所以,对于他不同寻常的举动,我一般都是视而不见。当然,同学们也不会笑他,或者特意看他。
他的字很工整,比班里大多数学生的字都要好。但是,请他单独完成课堂作业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他不太愿意写字。我曾经试过很多次,把笔放在他的手上,甚至像他妈妈那样扶着他,他也照样不理。这时候,只有请他妈妈进来。他的妈妈什么也不用说,只要扶着他的手,他就开始认真地答题了。
现在的他正在一天天的好转。这学期刚开学,我们发了新的本子,我看他在封面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感觉新的学期他好像又进步了一点。当然,我知道,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这位母亲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坚持。家校共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我相信,我们班的这颗小星星,沐浴在父母的爱里,在温暖的班集体中会越来越闪亮。教育孩子有时候就像划船,老师和家长一人一只桨,相互配合,才能把孩子送到成功的彼岸。这颗小星星不需要特殊的关注,但有时候又需要特殊的关爱,家校共育,用恰到好处的爱,静待花开。
本版由吴琼、吴晓霞综合整理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