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创新探究 动画片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路径之微变
07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37期  总第240期  2022年05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37期  下一期
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路径之微变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05-25 16:32

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路径之微变
□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  刘博博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体验,技术和习惯互相影响,愈加丰富的学习路径不断彰显着信息时代的优越性。
一、背景阐释
互联网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公开、对称、快速获取的需求。从信息的收集、整合到传播,形成一种常态化的传播方式,信息范围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所有方面。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对获取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种需求迫使人们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从微课到直播,从动画教学到跨学科融合课程,都在不断深化。接下来我们就从几个具体案例探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学习路径的变化。
二、教学初探
多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名词,“+”的事物不同,从“一台电脑+教育”到“班班通+教育”,授课辅助工具不断变化,后来不仅是授课工具,连学习工具也发生了变化。例如,碰到问题时,使用搜题APP扫一扫答案就出来了,还有紧跟着的变式练习及视频讲解。就在你认为这已经是“互联网+教育”的巅峰时刻时,“人工智能+教育”又出现了,无具体形态的学习方式又让人耳目一新。从以往的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其地位可想而知。
1.利用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学习
微课学习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当你去互联网上搜索某个微课的时候,你会发现从搜索引擎给你提供的一条条信息中选出你想要的微课实在是太难,信息的筛选会浪费掉你大量的时间,所以你需要一个较独立,较专业的学习平台,公众号便实现了这一功能,由个人或企业建立公众号,发布学习内容,免费对关注者开放,公众号里面的所有内容都可以供学习者学习。
但是有两个问题:①内容发布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专业能力发布作品,有时会出现作品质量问题。②无法实现实时互动,需要依靠学习者的自律来管理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效果。优势是时间便利,随时观看,反复观看,内容提供者和学习者时间自由,无需同时在线。
2.利用跨学科学习任务驱动学习
数学,根据自然规律创造一系列的符号来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再用这些关系解决日常生活中涉及测算的问题。一门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大量练习和考试的压力使得数学变成了消耗精力较大的学科。如何改善这种对数学的直观感受,给冰冷的练习加上一丝温暖呢?除了幽默的课堂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就结合信息技术设计了一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小小设计师——帮熊大建造院子”,利用3D软件绘制熊大的院子的模型,通过活动作业单让学生回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下面是两位学生的作品。
其中一个学生提交了自己设计的3D作品和学习单,在制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不但按照要求设计了平行四边形的院子和长方形的围栏以及圆形的顶棚,而且还利用镜像功能,设计了轴对称图形,两个松树,两个板凳,充分将创意和知识技能结合起来。
另外一个同学也完成了3D作品的设计,设计出了精美的图形,通过本次活动她不但学习了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分析评价
以上两种学习路径虽然都属于学习方式,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两种路径的实现都要建立在教师的要求和具体指导下完成。但在内驱力方面,后者强于前者。其次,在学习内容的吸收内化方面,前者重在理解、记忆、模仿,后者重在应用、创意、建构。拥有创意和模型建构,就会带来新的事物,作品里面就包含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所以我们会感觉到跨学科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更加有趣,其成果更容易给人以成就感。
四、小结
以往,因为知识来源狭窄,学习受到了限制,而在这种需求下催生了新的技术,开辟了新的学习路径。信息化的背景下,使学生学习的途径增多了,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学习的本质,无论途径是什么,新技术的使用都要建立在方便学生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抛开学习积极性谈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学实际用处不大。所以我们在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各个层面的影响时,应该关注细微处的变化,特别是硬件、软件与人的恰到好处的融合,做到“用之便利,用之无痕”。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