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含山县环峰第二小学 肖雨琴 在新课改方针下,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再满足于基本的词语和语法学习,而是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辨意识的训练,从而形成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地保证课堂效率。本文通过分析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进而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期望能启迪学生智慧。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分析和论证,通过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学习效率。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辨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阅读方式,其不仅能够让学生从表面上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分析,更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深度和价值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结构进行思考、分析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辨性和批判性。 二、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立足文本,开展思辨性阅读 文本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直接载体和媒介,对文本本身的定位是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的恰当态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进行思辨阅读。文本取向本身有两个层面:一是文本叙事的内容,二是文本的形式。在思辨阅读中,教师应先指导学生对课文有全面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探索文本的内在联系。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二)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进行教学 素质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特别是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马观花的情况,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本和教师身上。小学生正处于活泼的年龄,为了扭转这种刻板印象,教师可以采用兴趣教学法,如在课堂中提出一些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为他们的思辨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深度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将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带领。教师根据每组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同的阅读任务或不同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努力让每个人对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并总结这些意见,在下节课汇报。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并让学生对阅读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这也是强化思维方式的必经之路,更有利于培养思辨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四)分析论证锻炼理性思维 分析论证是最常见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技能,强调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在对各种信息或证据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有序的合理分析与有效论证。例如:区分事实与假设,辨别信息的真伪;选择合适的、多方面的证据;能借助证据运用合理的推理形式进行论证。2022年版课标在前三学段没有明确提出“议论文”的教学要求,也没有提出“分析论证”这样的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强调“读文说理”的能力,能运用课文明显或隐蔽的信息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短论、简评等说理性作品,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学习作者分析论证的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不仅体现在引导教学、小组合作、分析论证等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更深层次的调查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养成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