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用语文讲好音乐故事
06版:教育家精神知与行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81期  总第244期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81期  下一期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5-01-08 11:52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主要问题及原因解析
□颍上县第十五小学  张焦玉
  颍上县鲁口镇朱台小学  蒋  颍
随着“双减”深入实施,我国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该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不少小学生家长却陷入了新的心理困境,对政策的理解偏差、对孩子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担忧,共同构成了家长心理焦虑的主要来源。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成绩担忧加剧
“双减”核心在于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进行体育锻炼。然而,家长们普遍担心,在作业量减少和校外培训受限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强度将不足以巩固课堂知识、提升学习成绩。
2.未来竞争力忧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强调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减”政策的实施让部分家长产生了新的忧虑:他们担心政策可能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焦虑
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双减”后可能引发的教育资源重新洗牌,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因为所在学校或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而输在起跑线上,影响未来的教育起点和成长机会。
4.家庭教育角色的迷茫
“双减”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政策带来的变化,部分家长对如何在家中进行有效辅导、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习与兴趣发展感到迷茫。他们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和策略,不知道如何在减少作业量和校外培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应试教育观念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它强调分数至上,将学业成绩视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这种观念已经深深烙印在家长的心中,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行为准则。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尽管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全面发展,但家长的传统教育观念却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性转变。
2.对政策理解不透彻
“双减”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其出台旨在解决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然而,部分家长对政策的真正意图和长远意义理解不足,仅从表面现象出发,将减少作业量和校外培训视为政策的全部内容。
3.教育资源分配的现实差距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城乡间、校际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尤为明显。在“双减”政策实施后,这种差距会因为政策调整而进一步凸显。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所在地区或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而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成为家长心理焦虑的重要组成部分。
4.家庭教育能力欠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方法,难以有效地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在“双减”政策实施后,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家长更加感到力不从心。
本研究通过对“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家长心理焦虑问题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家长焦虑的主要表现及成因,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提高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三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四是构建家校共育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缓解小学生家长的心理焦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