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绘画教学 古诗文教法“磨”探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14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4期  总第235期  2020年11月0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4期  下一期
古诗文教法“磨”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1-06 09:48

 聚焦新课改

古诗文教法“磨”探
□泗县泗城镇第五小学  张文芳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笔者有幸参加泗县“国培计划(2019)”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研课磨课活动,全程参与一磨、二磨上课,送教专家们的示范课、讲座、评议指导给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予我理论的引领和强烈的感染。在一次次的培训交流中,受益匪浅:
一、如磋如琢——集体备课
培训伊始,教学点学员分组,我有幸做为泗县泗城镇第五小学的主备课人,第一时间建立磨课群,组织学员集体备课。《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以此为契机,我们确立备课课题《伯牙鼓琴》,以期抛砖引玉,希望能在这次国培中交流、解决我们平时教研、教学中的困惑、疑难,殷切期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学习同仁们的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我研读文本,查找资料,一遍遍地研读、体味,一次次确定、修改,反反复复。研观念、磨设计,我们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课件……校内上课第一次,发现幻灯片、知识点准备过多,忍痛断舍离;校内上课第二次,加入“精彩展示、挑战冲关”环节,兴致高涨,可又觉得课堂气氛和课文基调不契合,又舍之;深深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好课须得大家磨”。
二、千回百转——迷津指点
研课磨课活动(“一磨”)在泗城镇中心校举行时,泗城镇全体语文教师参加。课后,有教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教学建议:“巍巍太山、汤汤流水”的画面感可以给时间引发想象、体会,一语中的,道出了课堂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研课磨课活动(“二磨”),泗城镇全体语文教师再次齐聚一堂。泗县教体局教研室朱主任课后指导评议,指出:
1.能紧抓重点句子,在深入学习理解“得知音”部分,引导有法、拓展有度。
2.品词、引导表达环节水到渠成:从“巍巍太山、 汤汤流水”体会叠词的节奏感、韵律美、画面感;回想、积累类似结构的词语:
皑皑白雪    莽莽森林     徐徐微风
涓涓细流    盈盈秋水     点点繁星
学用钟子期式语言表达这些词语:(     )乎若(      );
再根据图片,练习表达:
(1)伯牙鼓琴志在(白雪),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2)伯牙鼓琴志在(繁星),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一气呵成,诗情画意。知识点迁移、深具时代感的解读,提高诵读兴趣,通过引导表达让激起情感共鸣,在学习中体会古诗文的美。
这一番指导让我感悟很深,而这教学设计就是以我们学校课题的研究目标作指导:倡导教师独特解读文本,形成新鲜有趣的古诗文教学策略,不断提高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小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表达能力。同时也指出:比如“巍巍太山、汤汤流水”可以启发引导:“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水?”我深深意识到我的课堂还是不敢“放手、放开”。
听课教师们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古诗句引入课题,基调奠定自然;“穿越”类导语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范读感情充沛;一次次配乐读、引导从伯牙在锺子期墓前的短歌体会伯牙的悲痛欲绝……情境创设极富感染力……
“拨得云开见月明”,我们的课题研究方向更明确了——结合古诗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贯彻新课程理念,以为本,探究让感兴趣的、更具时代感的、适合学情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好剑需磨 , 好玉需琢”, 备课、上课、说课、分组讨论、评议交流、专家小结提修改意见、个人反思……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地推敲与打磨,付出心血,其实这一切都在磨炼心性。
三、走向名师——朝圣路上
一次次的磨课、上课,我发现在磨课中真正要考虑的是的发展特点,以学生们的心理、情感为连接点,让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归类、迁移、向课外拓展延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课堂,才更具吸引力。
“经验+反思=成长”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善反思,常反思,才会有成长。反思教学设计、反思预设和生成、反思成功与不足、反思细节的处理,在一次次反思中淘出深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研修,应更多地掌握教学技巧,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艺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研修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
有次在教学课文《詹天佑》时,因为学生年纪小,经历少,不少同学不理解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的“人”字形线路上的火车是如何运行的。我带领学生多读这一自然段,然后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经过反复地阅读和修改,最终他们画出了:一座大山上有个“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俨然变身小小“路线设计师”,这个难点终于迎刃而解。
在上丰子恺的《白鹅》时,我寥寥几笔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白鹅,引得学生们立刻投入课文,读得津津有味。
有些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戴上我设计的头饰朗读的课文更是声情并茂……
四、绘画使写作教学锦上添花
学生三年级就要开始写作文了,很多学生把作文结构写得一塌糊涂,经过我的反复思考,发现人体的结构和作文的结构颇为相似。于是我在写作课上画了一个可爱帅气的小男孩,指着小男孩的人体结构告诉他们开头要精巧,不要太长了;“脖子”相当于一篇文章的过渡,要短,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人要是没有脖子多难看呀!“身体”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写得详实,有血有肉;“脚”就是一篇文章的结尾,要是一个人没有脚怎么走路呢,脚虽然在人体中占得比例小,但很重要,所以一篇完整的文章一定要有结尾而且要短。这也正是元代文人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喻。这么一画一讲,哪还有不懂写作结构的呢?
我给学生们改作文时,在精彩之处我会画上一个笑脸或点赞的大拇指,遗憾之处我会画上哭脸或难过的表情,错别字旁边我会画上一颗颤抖的小心脏,评语里我会根据“剧情”(作文内容)画上小漫画以示表扬和鼓励……学生们因为这些小小的插图而喜欢上了写作。
五、绘画使古诗教学更能展示出意境
古诗诗中有画,形象鲜明;画中有情,情景交融。诗外意在哪里呢?它就隐身于一个个形象之中,一个个情景之中。学生们对文字的敏感远不及对形象和意境的敏感。我根据诗情来表现画意,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我几笔画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图画;学习白居易的《望月有感》时,在黑板的右上角画上一轮明月;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画上“瀑布飞泄,水汽蒸腾,团团紫烟”……这些图画犹如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一个个生动的情景,帮助我拓展了诗外意,内化了诗情意,方便学生理解经典诗词内涵,使古诗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瑰宝更好地置于孩童的内心,更有格局,更真,更善,更美。做一个爱画画的语文教师,人生其乐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