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由“阅读”走向“悦读”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食育教育 启智学生健康未来
15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4期  总第248期  2020年11月0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4期  下一期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1-06 09:51

 学 科一 见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临泉县城关街道育新小学  赵  芳
小学生学习数学,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多方法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改下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一大要求。培养好学生的这一能力,不仅对于以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培养学生意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转变学生的意识观念。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生的意识观念,改变传统的学生听课模式,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样化的看待、思考,并解决,而不是呆板地记笔记,只掌握教科书上的一种办法。比如说,当学生对一个问题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后,教师应该再加以引导,通过提问,“再想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其他同学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解答吗?”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另外的解题方法。经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渐渐地产生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以意识带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轻松的课堂上,学生才敢跳出传统课堂的束缚,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打开,思维才可以任意驰骋。例如,在简单方程式一课中,学生在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立即引导学生探索其他思路,当学生发现另外一种简单的解题思路,即通过利用两个未知数解题的方法,但是这种解题方法教师并没有教授过,所以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如果课堂氛围不好,学生就不敢发言,怕引起教师的责怪。如果学生提出了两个未知数解题的思路,这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当学生还不是很理解这种方法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他们现在不会学到这类知识,但教师要对他们的思考表示赞赏。
二、以学生为主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要求教师不再压制学生的活跃思维,不再单纯地讲授知识,不应该为了学生成绩而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固定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这里提出了学生学习在前,教师教学在后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先进行自学,教师只起辅助作用,自学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教学,以总结作为课堂收尾。例如,在教授图形面积大小时,就可以先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进行思考,或者实践,或者利用具体的数值推算出公式等办法进行探索,最后教师再总结,加强学生的印象。不同的小学生有不同的思路,思考的角度不一样,提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这样也就充分发挥了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交流活动
(一)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把筷子折不断。很多故事都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交流。教师可以设置小组,以学生各自的水平为基础成立小组,教师要明白,这样的分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当,更利于交流活动的开展,促进各个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发展。若将优生和差生放在一起,差生跟不上优生的思路,就会滋生自卑的心理,而优生也可能滋生出骄傲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优生和优生之间互相促进,差生和差生之间互相监督,从而使整个集体共同发展。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当然,交流不止限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也要加强交流。有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会更强,课堂的有效性得以提高。尤其是那些课堂上捣乱的学生,教师更要多费心思沟通,有时候他们就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只有重视、尊重他们,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并且,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也能得以提高。另外,了解学生的想法,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更好地帮助他们扩展思路,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数学中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不仅要在数学中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生活上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
一个人的想法、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交流的方式,汲取他人的长处、经验,不断地学习,才能加快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步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新课改的目标。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上,不断地努力,改善教学方法,争取早日完成社会对高素质数学人才的期待。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