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吃”相 薄 雾 致敬青春 你好,那些年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16期  总第236期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16期  下一期
童年的“吃”相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1-05-13 16:49

童年的“吃”相
□天长市坝田九年制学校  何仲熙
下面是一段现在80后就可能读不懂的文字。
老家在何庄,现在数字地图上标称“何家坝头”,两面环水,紧邻刘跳水库南北与东西交汇的内折弯里,我家在庄子的最东头。
人民公社年代,锅里最常见是玉米粒、玉米面拌山芋、胡萝卜、南瓜,做成山芋粥、胡萝卜粥、南瓜粥。偶尔做一顿杂粮饭。有一顿纯白米的“寡米粥”“寡米饭”或是手擀面,那是神仙般的日子。最尊贵的客人来了,也只是从刚烧透的锅里捞出白米,另拌上菜籽油炒成黄澄澄的一碗,招待嘉宾,我们小孩只有咽口水的份。鸡蛋偶尔家里也会有,但绝不敢动用,一个鸡蛋6分钱,那是要用来兑换油盐酱醋、火柴与煤油的。
那时的粮食是按集体出工的工分进行分配的。母亲早年病逝,父亲在信用社上班,我们姐弟三人都在读书,只有六十出头的奶奶去队里干活。每次分粮时,人家都能兴高采烈地抬着粮食回家,而我们只能得到生产队长一句话“你家超支,要补生产队钱”。姐弟三人只好领着空笆斗,悻悻地回家。偶尔,还有一两个乡邻劝诫:“读什么书,读书又不能当饭吃。”
为了挣工分吃饱饭,父亲让我们姐弟三人,假期都必须到生产队劳动,每天早上上学前,必须捡满一粪络子猪牛屎粪,送到生产队换工分。为了不耽误上学,我们往往天蒙蒙亮就起床,一个庄子一个庄子去找,一条田埂一条田埂去捡。冬天,踩在白霜上的嚓嚓声、踏在冰面上的咔咔声,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偶尔找到一堆牛粪,那好像今天中了彩票一样高兴——今天任务差不多了。去堂舅家的庄子捡粪,他家那条狗,总是出来咬我,很是烦人。一次我拿着粪勺,追着它围着庄子跑了三圈,彻底打服了它,以后我再去,它很早就远远逃开了。
每年秋收过后,我们会在假期或放学后,拖着四五尺宽的大竹耙子,去稻田里划草,捡漏收的稻穗,运气好的时候一次能收一两斤。
淘花生、淘山芋是仲秋和初冬时节生产队的盛大活动。零落的花生山芋,生产队长会确定一个统一的时间,让大家一起去淘,所得归各家所有。每到淘花生或淘山芋时,家家户户,只要是能走动的,都出发了。天还没亮,我们就被大人叫醒,带着三齿、锄头、大锹,提着篮子,揉着眼睛,跌跌撞撞跟在大人后面朝岗上去。只刚刚能看清地面,地里已是密密麻麻的人。人们挥动手里的工具,将每一寸土地重新刨一遍,仔细寻找每一个可能漏掉的果实。
整个生产队二百余人齐聚,不到两小时整个地面就被翻了个精光。大家提着只是一篮半筐的花生山芋,高高兴兴地回家吃早饭,上学的上学、放牛的放牛、下地的下地……
尽管一家人辛辛苦苦劳作着,但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还是经常出现。到邻居家借一升米、二斤面是常有的事。我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十岁生日的那个冬日,继母为了给我做一顿米饭,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带着我去三里外北面陶庄贫农代表家借米的事情。
读小学时,有个侯姓老人,经常提着一个盖着蓝布的竹篮,贩卖糙米糖、麻花、油条,都是两分钱一份。下课了,同学们都围着,我购买的时候很少,有家庭条件稍好的夏姓同学送我一块,至今念念不忘。
奶奶是那个时代的女强人,会卡鱼、会挂面。
奶奶卡鱼的方法很古老。将比牙签还短、粗细差不多的竹签弯成“U”字型,U型底端扣上鱼线,中间放上小虾米作诱饵,外面再用一小节麦秸管套上。麦管不能长,长了,鱼咬不破,不灵敏;也不能短,短了,竹签会自行张开,失去作用。将这样一组卡子,扣在一条主线上,在傍晚时,用一只杀猪用的大桶当船,放到庄子周围的水沟中央,第二天早上,或多或少会有贪吃的鲫鱼被卡住。
这种捕鱼方法效率低,奶奶便改做挂面了。奶奶做挂面以帮人代加工为主,那时没加工费一说,只是面挂好给人家后,留一点贴在面筹上的面块,剔下了,放在菜汤锅里,那是十分的美味。偶尔,有加工挂面的人家,在奶奶凌晨给面筹上面时,送来炒饭,这大部分成了睡在奶奶身边的我的口中美食。
尽管如此,1980年7月,我考上师范,体检时体重仍只有83斤。主检医生说,再少一点,你体检就不合格,读不了中专啦。
回忆童年的吃相,或许有点难看。但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难堪。希望现在的孩子们了解,并能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