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草 总会有一天 固执的祖父 春色 老屋
08版:春蚕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36期  总第240期  2022年05月11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36期  下一期
老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05-10 16:06


老 屋
□淮南第三中学    顾正龙
老屋属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在我快上小学时砌的。三间房子西屋住人,东屋放粮食和杂物,也用来烧饭,中间的一间作客厅,尽管简陋,却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屋顶用稻草细密地覆盖上去。窗户均匀地分布在几面土墙上,采光和通风都不错。
老屋的地面并不平整,屋子中间因为时常走动被磨得白亮亮的。墙体由深黄变成了浅黄,父亲掺杂在土基里的麦草也从原先的明亮亮转为枯黄。家里炸馓子的生意做了很久,老屋的顶部被熏得乌黑,尤其是几根房梁木沾上了细细的油灰。老屋住久了,就滋生了老鼠,母亲干脆在土墙上钉上几个木楔子,将零食高高地挂上去。以为是母亲的独创,到邻居家串门,才知道,这又是老几辈的智慧结晶。
十二岁那年,赶上淮河发大水,一个夏天不停地下雨,老屋开始漏水,我和奶奶将家里的澡盆、脸盆都拿去接水。忙乎一阵子后,奶奶说,“孩子,你要争气,好好念书,长大后,不再住这样的老房子。”奶奶雨中的这几句话,饱含了她对孙子的期望。听着滴滴答答漏水的声音,我用力地点点头。
在纯洁的乡土味里,我渐渐长大了,外出求学的时间较长,可那些关于当年老屋的记忆越发变得清晰起来。为了求安静,我将自己的床铺转移到了放粮食和杂物的东屋。每每写作业到困倦时,便干脆趴在床头,继续看书、思考,朝自己的梦想奋进。因为是土房,夏天倒还凉快,同样的年久失修,一到冬天寒冷的东北风便狡猾地从墙缝里往里钻,直冻得我瑟瑟发抖;这时细心的父亲便会找来塑料薄膜从墙的外面厚厚地覆盖上,我则接着在不太明亮的灯光下做作业。
考上县一中,父亲送我住校,从此我便与老屋分离了,也开始了一段更为刻苦的求学生涯。心中尽管不舍,我却时时感谢老屋:因为只有这种近乎残酷的分离,才能让一个年轻的我,让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我,真正去开拓出自己的空间,赢得一处自己的位置。
忙碌的学习之余,我时常怀念老屋。记得老屋的东山墙角下,螺螺藤爬得到处都是。这种草满身是刺。母亲找了一把镰刀去刮,不让它攀上去。一旦爬上墙,招来蚊虫倒是小事,它会把墙缠住,勒得紧紧的,时间一长,墙就会开裂。母亲常说,杂草要时常清理,就像人的内心一样。
住在城里的我,经常回到老屋。老屋破败了,历经这么多年,尽管没有人住了,却仍伫立不倒。我在那所历经沧桑的老房子里进进出出,找找那些发黄的时光,寻寻那些失落的记忆,更想回味一下老房子角角落落残存的奶奶的菜香。现在衣食无忧了,我总感觉心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牢牢地牵着,我知道,那是我的根所在。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