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特色语文课堂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06版:学科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39期  总第240期  2022年06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39期  下一期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特色语文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06-30 14:26

特别推荐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打造特色语文课堂
□定远县城北小学  王夕松  王  敏
语文课堂是我们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现行语文教材在编排时渗透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结合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学生“乐”学,从而把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根植童心。
一、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
打开新版语文教材,随处可见,扑面而至的是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如繁星般璀璨的诗文俯仰皆是:体现报国情怀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彰显舍生取义精神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闪耀道义之光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奋发自强精神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意味隽永的泼墨山水、写意小品,惟妙惟肖的剪纸、刺绣,热情洋溢的窗花、对联,唯美雅致的扇面、浓烈奔放的京剧脸谱,无不彰显我泱泱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站在时代的讲台,肩负教育的使命,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先天优势,让学生沐浴在祖国灿烂文化的阳光下,领略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
二、弘扬传统文化学什么?
很多人会有误解,弘扬传统文化无非是学习诸如《论语》《弟子规》《千字文》《大学》《唐诗三百首》等这些蕴含家庭、社会、哲学、文学内容的书目,更有甚者认为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就是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书……其实不然,弘扬传统文化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者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旨在培养人内在的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及健全的人格。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时已经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放在了很高的位置。其相关元素在教材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从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增加到整组课文,从单纯的古诗词增加到小古文,无一不凸显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和学习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行的教材中,传统文化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古诗词、谚语、成语、小古文、童谣、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等,它们活泼多样,丰富多彩,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只要我们深挖教材,教学时善于发现、精心构思,必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根植童心。
三、弘扬传统文化怎样教?
(一)培养兴趣,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的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才会有积极性、主动性,才会学得轻松且有成效。
1.营造氛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从众”是学生步入学习,认知世界的方式。譬如学生们看到很多人在摇头晃脑吟诵古诗,“从众心理”会诱导他们先模仿继而产生兴趣、形成习惯,进而接受和汲取营养。教学时要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注意打造有磁场的课堂,制造学生学习兴趣点。激发了兴趣,自然能达到“乐学”的效果。
2.榜样引领,兴趣也玩“偶像”效应。
在许多儿童的世界里,教师是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喜爱传统文化,往往能更好地唤醒学生学习的激情。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来引领学生向前。学生会被“偶像”吸引,他们会乐于发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为教师的“偶像”效应而根植。
3.善用多媒体,兴趣也需“助力”。
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手段能客观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图像、声音、文本三者立体呈现教学内容,因为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因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形式多样化,“巩固”兴趣有妙招。
教学活动是可以设计的,精巧的设计会把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样,课堂会由单一、枯燥变得多样、丰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学习自然兴致盎然。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采用如下形式:(1)唱诗词,教学中播放配乐古诗文歌曲,穿越厚重的历史击节而歌,徜徉于美妙的语境与语感中,我们和诗人共情,悲欢喜乐突破了文字的晦涩。(2)画诗词,把古诗词的意境用画笔描绘出来,表达自己由文字而生发的艺术联想,对文本的领悟自然会加深一层。(3)演诗词,演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古人心灵碰撞,感悟古诗词更深的人文魅力。
(二)做好读写,由“文字”走向“文字”
1.挖掘内涵、传承弘扬,让传统文化在课外阅读中“立”起来。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仅仅依靠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文本很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祖国的经典著作,到更辽阔的天地中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悟文本,从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2.注重朗读,用声音的力量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古诗词教学为例)。
(1)示范读。教师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用示范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会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体悟文本所传达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对学生学习是大有裨益的。(2)配乐读。“乐”有超强的感染力,配乐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字魅力,更深地聆听诗者的倾诉。(3)品读。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带着思考,带着情感去“品读”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4)创新读。可给学生介绍经过现代人谱曲的诗文作品,建议学生学习吟唱。创新“读”的形式,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写感悟,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 
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倾泻于笔端,赋予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解读,无疑是在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写”的妙处在于不仅明晰了自己的领悟,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新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依托小语课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为学生铸魂,打好人生底色。语文教师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