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引领孩子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幼儿园游戏案例:自主游戏中成长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07版:课堂内外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42期  总第240期  2022年09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42期  下一期
让兴趣引领孩子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09-14 15:17

教学实践
让兴趣引领孩子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青阳县实验小学  桂月果
针对学生的运动体质,选择怎样的体育教学内容,在运动中怎样鼓励学生,运动结束后如何布置课后运动作业都是提高体育课堂兴趣的要点。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颇有心得。现剖析如下。
一、提升体育课堂的趣味性是关键
很多的体育课,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生怎样去学技术动作,没有认真去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想象,没有将生活中的实践活动运用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活动游戏化,提升学生参与感。体育教师在布置课堂时,多设置一些游戏,甚至将课程游戏化,引导学生以主角身份加入游戏活动。强烈的参与感,会让学生体会到其中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慢慢地喜欢上体育课了。
注重语言激励,增加学生自信,让学生获得自信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学生体育课上,对动作、任务一次次的完成,对困难一次次的战胜,都应该得到认可。长期认可,或关键时候赞赏,会激发学生点燃自我,从而获得自信力。语言认同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如:“你真行”“你真厉害”“你真棒”这样一些简单的话语,能够增加学生们实现对目标的信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挥体育小骨干作用,增强团队感。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引导班级里的体育骨干发挥领头兵的作用,学生们之间的互助与互勉远远大于教师的教导。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体育课中让学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也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增加体育课堂的竞争环节,持续增进学生兴趣
有些学生不愿意去跑步,更不愿意去动手做操。此刻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只教技术动作,要给学生们设置一些竞争模式。如在练习60m加速跑时,我们就可以分组练习,男女生对决,一组组地对决,以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通过分组培养学生的竞争欲。体育游戏一般以胜利为目的。既能与同伴竞争而获得成功,又能在心理方面与自己竞争而获得成功感。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可以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与运动热情,提高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
通过总结启迪学生成长。如在接力棒运动中,即使强弱均匀分布,但还是避免不了个别学生掉棒的现象。很多学生开始垂头丧气,相互埋怨,但借着这个机会,让他们各自总结自己的不足,也彼此加油打气,团结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努力专注去发挥自己的力量,就能圆满地完成比赛。
三、注重课堂实效性
趣味课堂和有竞争性的课堂都是为了课堂的实效性服务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侧重于增强其体魄,健康其身心。教育过程中要将学与玩相结合,并重视节奏与强度,引导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及加强。如何提升课堂实效性,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自不必说,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内容、爱上体育教师显得尤为关键。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针对差异引导独立探讨,获取知识,并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只有学生把体育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快乐的活动,他们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彰显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课堂上,教师是学生们的领头羊。课堂上,体育教师精气神到位,赛过千言万语,语言风趣幽默,能拉动学生们快速融入课堂,若有渊博的学识,就能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成为社会实践的阵地,如果能懂得学生的心理,察言观色,还可以通过学生惧怕、喜爱、难受等面部表情去分辨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愿,度量运动量是否超出学生的心率范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创设课堂情境,推动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以博爱之胸怀照亮学生运动生涯之路。
总之,当前双减政策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关乎体育课堂的实效性,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构建。只有让学生喜欢学了,乐于学了,并长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体育运动带给自己的价值,从而深入体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