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立品 以文化人 马鞍山市育才小学内涵发展之路 养正立人 润泽人生——宁国市西津小学文化建设侧记
02版:教育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66期  总第234期  2018年04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66期  下一期
以诗立品 以文化人 马鞍山市育才小学内涵发展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 琼 刘形捷 方承华 日期:2018-04-25 13:17

 

作为马鞍山市唯一一所诗育特色学校,马鞍山市育才小学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在市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上,该校以诗立品,以文化人,注重内涵发展的外延扩展,着眼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催生的新的文化力量。因为育小人深知,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诗词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仪式文化 凝心聚力的“磁场”
仪式感最能渗入人心,凝心聚力,使不同的的人,目标趋同。而每个人的行为又外显为学校的整体风貌,这一个个仪式就如同“磁场”,产生共振,直达心底。育小人利用每一个时间节点为学生、为老师一起构建有意义的校园仪式。如:开学第一课、教师节、儿童节、毕业时刻等,学校宣传了《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迎接新学期,我们准备好了!》《DIY蛋糕送给学弟学妹》,还推出“校长有约”系列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学校和家庭达成了教育共识,形成了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在这些仪式情景下,每个人获得相同的心理体验,在情感上得到陶冶,一种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特色文化  传承发展的“舞台”
育才小学2008年10月被正式命名为市级诗育特色学校,作为诗育特色学校,该校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学校与家庭、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途径与方法、载体与时空等因素,并使之有效融合,引领师生修炼诗意情怀,打下精神与文化的基础。《读唐诗》是学校的校歌,《诗育》是学校的校本教材,通过晨诵、午读、暮吟,让学生既养成一种与中华经典诗词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诵读、领略优美的经典篇章,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韵味及音乐感。让学生浸润在书香中,与经典为友,得到心灵的成长。
作为诗育特色学校,学校精心构思主题,巧妙编排“为你读诗”节目,按照不同的主题,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直以来育才小学的以诗育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特色教育举措,又是该校诗育特色的延伸,同时让学生在诗词文化中感受到四季读书之乐。这些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民族文化精髓,思考经典文化的意味和内涵,而且引领师生们感念历史的浩荡和人生的哲理。“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已经成为育才小学校园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
课程文化  内涵发展的“动能”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小相关负责人依据学校的诗育特色文化,创新思路,以人为本,围绕“文化、运动、创新”三个维度,将经典、艺术、体育、科技几方面相融合,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课程,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育小人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渗透到诗育校本教材中,渗透到各学科中。每学期开展相关课例展示,强调教师的诗文诵读的示范,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把诗文读得有情有韵有味,追求量的积累和读的质量,淡化诗文意思的理解。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文学社通过“我和诗歌有个约会”“六一采风”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浸润在诗歌的沃土中。
目前,育才小学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编校本课程《机器人》和《诗育》。学校开展的机器人社团,已形成了学校特色,多次竞赛,成绩喜人。学校定期开展科技活动,带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科普之家,同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奖颇丰。近几年,学校荣获全国第八届青少年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省第十三届讯飞杯机器人竞赛一等奖;2016年,包揽了全市机器人大赛冠亚军。
如今,每一次校园仪式后学生们都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对同伴对学校的热爱溢于言表;经典诵读活动已经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家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每一个人;多元课程的不断创新更是给沉闷的校园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学生们每天都沉浸在愉快的学习中。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