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在“现场”发生 让我欢喜让我忧 论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评语
12版:教育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04期  总第235期  2020年11月04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04期  下一期
让劳动教育在“现场”发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0-11-06 09:43

 让劳动教育在“现场”发生

□阜阳市颍东区东平路小学  张  琪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石。积极创造劳动教育的“现场”,为学生提供进行劳动实践的场域,让劳动教育在“现场”发生,是落实和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家庭“现场”,培养基本技能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学生劳动启蒙与实践的主要现场,家长则是孩子劳动启蒙的第一任老师。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若家庭成员间达成教育共识,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学生成长需要等待,劳动教育也需循序渐进,要有目标和计划,再逐步落实。不同的年龄段做不同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再次,在学生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给予适时的指导与评价,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二、深犁学校“现场”,培育劳动素养
学校在遵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应经常给学生提供劳动的机会,让学生继承劳动光荣传统,根植劳动教育理念,涵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1.“每日一练 我真能干”
新生入学时我做了关于劳动能力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订了“每日一练 我真能干”的劳动评价体系。每天带领学生学习一个技能,符合要求的奖励6个积分,被提醒一次扣1个积分,每天记录所得积分,每周累计通报到家长,每月做一期总结评奖。比如学习正确摆放课桌、凳子等。根据评价体系内容按时赋分,每月月底总结颁奖,每个学生因积分不同,奖励也稍有区别,这种积极评价方式会再次激励他们。整理课桌、收拾书包、学做值日生、卫生工具摆放、图书回家、叠书皮、1分钟站队等都是学生们的劳动必修课,几周下来,学生们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开辟班级“试验田”
在学校内开辟一个“袖珍农场”(有条件的多些空间更好)。每组自行决定种植什么,每个小组的组员各负责什么,把自己养殖过程中观察或体会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写在日记漂流本上,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班级交流活动。学生亲眼看着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一天天长大,那种期盼,那种满足,那种愉悦,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曾经在班里的“小小养殖区”带领学生养过蚕。学生总能学着我的样子洗干净了手才去轻轻移动蚕宝宝的位置,小心地捏住头部,放在另一个干净的盒子里,再选又大又干净的桑叶盖在蚕宝宝的身上,最后清理旧盒子里的蚕沙,这样持续到蚕宝宝结出蚕茧,整个过程就好像妈妈照顾婴儿一样。
3.分级策划有效实践
凡事尽可能给学生亲身去体验的机会,这样得来的知识才能内化于心。在实际操作中,我在校内面对全体学生统一发行“货币积分”,学生在课堂纪律、卫生、课间操、路队、活动中表现达到一定要求才能获得,当“货币积分”达到一定的量,学生可以自行交换实物,学校准备的实物总是有限的,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他们可以把自己用不着的又有一定的欣赏、实用价值的物品充实进来,明码标价,用“货币积分”来兑换,谁的物品兑换出去,“货币积分”归原物主所有。我把学生的这种活动叫做“爱心交换”。除了在校内进行,也可以在班内进行。学生除了通过共性的要求挣到“货币积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立奖励办法,灵活的评价激励制度,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赢得奖励也能展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三、面向社会“现场”,培植劳动品质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劳动者,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面向社会的自我服务、生产劳动、价值创新等劳动能力,成长为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因此社会的广阔天地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可贵“现场”。
1.农业生产劳动“现场”。农村学校可利用本地农业资源的优势,积极与当地种植大户建立合作关系,开辟农业劳动体验基地,如茶场、果园、蔬菜种植基地等。在这里,学生可以学习专业种植技能和科学知识,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
2.职业岗位体验“现场”。学校拥有得天独厚的家长资源,这些家长资源分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生产的各行各业。教师要善于挖掘家长职业中的劳动教育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职业岗位体验“现场”。
3.志愿者服务活动“现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组织学生从小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与责任心。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