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口算能力的培养 做有爱的教育 感动徜徉心底
03版:教海探航 上一版 下一版

 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基层教育工作者及教师、校长参与研讨,通过研讨形式多元互动,整体推进基层教学教研的氛围,为开拓教研新局面服务,为基层教师成长服务,为基层教育管理服务。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第138期  总第240期  2022年06月15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作者 内容  上一期  当前第138期  下一期
做有爱的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日期:2022-06-21 13:47

教学反思
做有爱的教育
——读《教育的真谛》有感
□祁门县胥岭学校  程夏姿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一生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等。简言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千千万万的教育者。
总是听前辈们讲起“学陶师陶”。今年开学初,有幸得到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教育的真谛》,仔细拜读后,获益匪浅。纵观全书,共分为八大章节,实践篇占了三大章: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创新篇:教育是动态的,要接受熏陶;求真篇:学会做人,学做真人;育人篇: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民主篇:文化为公,教育为公;儿童教育篇: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结合自身实际,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理念
我很是赞同“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个人认为回归生活的教育是美好的教育。因为回归生活的教育能够彰显教育的朴素,能够凸显教育的幸福,能够最接近教育的本真,能够顺其教育的自然,能够让教育充满温馨和张力,能让教育回到那个温暖而温情的“家”。爱玩是学生的本性,在课堂教学之外,我常常和学生聊聊我以前的学习生活,我做志愿服务时的所见所闻,我摄影的故事。有时我也一起参与他们的生活。邀请他们一起散散步,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等,在运动中抛开师生之关系,一起舒活舒活筋骨,出出汗、调调侃的感觉很棒。
春暖花开,校园边满田金灿灿的油菜花和不知名的野花开得正旺。课外活动,我常常邀上学生们一起出去乐一乐,一则亲近大自然,零距离感受大自然这美好的馈赠,培养学生的美育,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二则让他们从一天繁重的学习当中抽离出来,为他们减减压,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大举措。再给他们拍下几张美照留作青春的纪念,学生们自然乐得合不拢嘴。从课外牵引到课内的写作中,学生们的语言就丰富多了。
读书背书何须在教室?我让同学们拿着课本坐在操场边的阶梯上,一边闻着花香,一边品着墨香。给学生营造一个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有的学生说,换个环境,换种方式,记忆的闸门好像瞬间就打开了,记忆的效率提高了不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教与学就顺畅多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其内涵是丰富的。读陶先生的思想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今后我们更要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努力“教人求真”,把学生培养为“真人”。
二、实践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目光睿智、胸怀博大,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课、不遵守纪律、缺乏自觉性、不尽师意的学生有很多。常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感觉自己付出很多,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读完《教育的真谛》之后,我掩卷沉思,悟出一个道理: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要停下来,多等一等他们,因为每个孩子的花期是不一样的,多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不能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用我们的真心、耐心和爱心去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爱的教育是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如果我们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会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自己要学做真人才能去教人求真。做教育容易,做有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们一定要有信心、耐心、爱心和恒心,要有博大宽广的胸怀,向美而生,勇于追逐教育梦想,寻得教育的真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教育科研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36号金城大厦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20228号